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部令捐地申報列舉扣除額金額認定標準依該部核定,違憲?

解 釋 文: 財政部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三日、九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九十四


年二月十八日、九十五年二月十五日、九十六年二月七日、九十七年一月

三十日發布之台財稅字第○九二○四五二四六四號、第○九三○四五一四

三二號、第○九四○四五○○○七○號、第○九五○四五○七六八○號、

第○九六○四五○四八五○號、第○九七○四五一○五三○號令,所釋示

之捐贈列舉扣除額金額之計算依財政部核定之標準認定,以及非屬公共設

施保留地且情形特殊得專案報部核定,或依土地公告現值之百分之十六計

算部分,與憲法第十九條租稅法律主義不符,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

予援用。



理 由 書: 憲法第十九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係指國家課人民以繳納

稅捐之義務或給予人民減免稅捐之優惠時,應就租稅主體、租稅客體、租

稅客體對租稅主體之歸屬、稅基、稅率、納稅方法及納稅期間等租稅構成

要件,以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定之;若僅屬執行法律之細

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始得由主管機關發布行政規則為必要之規範(本

院釋字第六五○號、第六五七號解釋參照)。

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之1固就捐贈之列舉扣除額規

定:「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

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為限。但有關國防

、勞軍之捐贈及對政府之捐獻,不受金額之限制。」惟所捐贈者若為實物

,例如土地,究應以何標準計算認列減除之扣除額度,所得稅法未有明文

,亦未具體明確授權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財政部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三日台財稅字第○九二○四五二四六四號令:「三、個人以購入之土地捐

贈未能提具土地取得成本確實證據或土地係受贈取得者,其捐贈列舉扣除

金額之計算,稽徵機關得依本部核定之標準認定之。該標準由本部各地區

國稅局參照捐贈年度土地市場交易情形擬訂,報請本部核定。」九十三年

五月二十一日台財稅字第○九三○四五一四三二號令:「個人以繼承之土

地捐贈,……,其綜合所得稅捐贈列舉扣除金額之計算,依本部九十二年

六月三日台財稅字第 0920452464 號令第 3 點規定之標準認定之。」九

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台財稅字第○九四○四五○○○七○號令及九十五年二

月十五日台財稅字第○九五○四五○七六八○號令,均以:「個人以購入

之土地捐贈而未能提示土地取得成本確實證據,或土地係受贈或繼承取得

者,除非屬公共設施保留地且情形特殊,經稽徵機關研析具體意見專案報

部核定者外,其綜合所得稅捐贈列舉扣除金額依土地公告現值之16%計算

。」九十六年二月七日台財稅字第○九六○四五○四八五○號令及九十七

年一月三十日台財稅字第○九七○四五一○五三○號令分項說明,意旨相

同。以上六令(下併稱系爭令),就個人捐贈土地如何計算列舉扣除金額

,上述九十二年、九十三年令僅概括規定由稽徵機關依財政部核定之標準

認定,九十四年令進而確定認定標準,九十五年、九十六年及九十七年令

則採取與九十四年令相同之認定標準。

所得稅法第十三條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稅,就個人綜合所得總額

,減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綜合所得淨額計徵之。」上級機關為協助下級

機關或屬官統一解釋法令、認定事實、及行使裁量權,而訂頒之解釋性規

定及裁量基準,性質上屬行政規則(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五十九條參照),

其僅得就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之次要事項為必要之規範。系爭令針

對所捐獻之土地原係購入但未能提示土地取得成本確實證據,或原係受贈

或繼承取得者,如何依前揭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之1規

定認列所得稅減除之扣除額,所為之補充規定。惟其所釋示之捐贈列舉扣

除額金額之計算依財政部核定之標準認定,以及非屬公共設施保留地且情

形特殊得專案報部核定,或依土地公告現值之百分之十六計算,皆涉及稅

基之計算標準,攸關列舉扣除額得認列之金額,並非僅屬執行前揭所得稅

法規定之細節性或技術性事項,而係影響人民應納稅額及財產權實質且重

要事項,自應以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命令定之。是系爭令上開釋示

部分與憲法第十九條租稅法律主義不符,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予援

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當房東 沒賺頭 北市平均投報率僅2.3%

( 2010/03/22 09:00 時報資訊 ) 工商時報 記者馬婉珍/台北報導 房價直漲、租金卻下跌,因此壓縮投報率,專家提醒,現階段當包 租公,並非好時機。以整層住宅來看,目前平均投報率跌破2.5%、 僅有2.3%,創史上新低;尤其是南京東路捷運站旁,多半認為收租 效益應不錯,但投報率卻才1.74%,該站點所屬的文湖線,更是大台 北捷運周邊住宅中,投報率表現最差。 根據住商不動產的調查,北市住宅房價近1年上漲26.2%、達每坪 41.6萬元,但租金卻下跌6.2%、達每坪820元,因此大大壓縮投報率 ,現已跌破2.5%、僅有2.3%,可見若加上屋況管理、空租期等成本 ,包租公幾乎是無利可圖。 台灣租屋網業務經理李惠心指出,當包租公並非穩賺不賠,雖然出 租時間已較半年前縮短約1個月,但因空屋量仍多,租金始終未見好 轉,所以她提醒,短期內投資房市者,應審慎評估風險。 住商不動產台灣總部總經理陳錫琮表示,台北市是全國最有活力的 房地產投資市場,儘管如此,住宅的投報率卻因房價上漲而跌至2.3 %,再以目前租屋市場較高的空屋率來看,市場供給較多,可見租客 較占上風,因此買屋收租長期下來並非穩賺不賠,而打算短期炒作者 ,更要考量受政府嚴控影響、房市走入混沌期,轉售風險更大。 由中信房屋調查各捷運站的住宅租金投報率,也可發現投報率幾乎 在3%以下,尤以文湖線表現最差,南京東路捷運站的投報率僅1.74 %,敬陪末座。(

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之不動產交易部分,財政部陸續發布相關規定

本條例施行後,財政部對於不動產交易共作成7則令函及1則公告,說明如下: 一、與本條例第3條持有期間計算有關者,包括: (一)所有權人銷售原贈與配偶,嗣後配偶又回贈之不動產,於計算持有期間時,准將其贈與配偶前持有該不動產之期間合併計算。 (二)土地所有權人銷售經法院調解取得原出售與他人之不動產,應將原所有權人原持有該不動產期間與調解移轉登記後之持有期間合併計算。 (三)原所有權人(委託人)為受益人交付信託之不動產,經塗銷信託登記回復所有權與原所有權人(委託人),嗣出售時,其起算日應以委託人原取得該不動產並完成移轉登記之日為準。 二、與本條例第5條第1款及第2款自住房地有關者,包括: (一)個人出售自住房地及停車位,如停車位原係與自住房地併同使用,且該自住房地符合本條例第5條第1款規定者,該停車位與自住房地併同銷售時,可免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 (二)本條例第5條第1款辦竣戶籍登記規定,其條款所稱「辦竣戶籍登記」,應由所有權人、配偶或未成年直系親屬其中一人於銷售日前辦竣戶籍登記。 (三)本條例第5條第1款及第2款規定之所有權人或其配偶及未成年直系親屬持有房屋及其坐落基地,不包括持有骨灰(骸)存放設施。 三、其他與排除課稅範圍有關者:出資者參與自辦市地重劃取得抵費地,如其出資及以土地折價抵付之受償方式於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重劃會章程中載明,其取得抵費地後之第一次移轉准予比照本條例第5條第11款規定辦理。 四、依本條例第5條第2款及其施行細則第10條規定公告符合非自願離職出售新房地之情形:符合本條例第5條第1款規定之所有權人或其配偶於工作地點購買房屋及其坐落基地,致共持有2戶房地,嗣因遭公司依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4款規定資遣而出售該購買之房地者,核屬非自願離職出售新房地之情形。

訂定「與私有土地交雜無法單獨利用之國有非公用土地讓售原則」

一、 依國有財產法第五十二條之一第一項第六款及同法施行細則第五十五條之一第三項第二款規定讓售國有非公用土地之作業,依本原則辦理。 二、 申請人申購與私有土地交雜無法單獨利用之國有非公用土地,應提出地方政府不予核發公私有畸零(裡)地合併使用證明書之文件。 三、與私有土地交雜,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 國有非公用土地被私有土地完全包圍。 (二) 國有非公用土地兩側(含)以上為私有土地。 (三) 國有非公用土地一側(含)以上為私有土地、一側(含)以上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或為公共通行之道路或為公共排水之水溝。 四、 無法單獨利用,指國有非公用土地或併同鄰接國有土地,位於都市計畫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或非都市土地編定為甲、乙、丙、丁種建築用地,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 未臨接道路。 (二) 臨接道路: 1、 未達直轄市、縣(市)政府規定建築基地最小面積之寬度或深度。 2、 已達直轄市、縣(市)政府規定建築基地最小面積之寬度及深度,而經申請人檢具直轄市、縣(市)政府認定無法單獨建築使用之證明文件。 五、國有非公用土地符合第二點至前點規定,且無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予讓售: (一) 保留公用需要。 (二) 經行政院、財政部或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核定計畫、用途或處理方式。 (三) 政府機關申請撥用。 六、 國有非公用土地毗鄰之土地非全部屬申購人所有者,除會同申購外,應取具其他鄰地所有權人同意由其承購該範圍國有非公用土地之同意書。但其他鄰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免附該同意書: (一)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 (二) 現作道路、水溝使用。 (三) 已建築使用且領有使用執照。 (四) 該土地係原由同一筆國有非公用土地分割承購取得。 (五) 土地所有權人為公司組織之國公營事業機構或公法人,經發函限期表示是否有申購意願,經回復無申購意願,或逾期未回復視為無意申購。 (六) 依事實狀況判斷無法與國有非公用土地合併利用。